圖片來源:http://www.newsmarket.com.tw/blog/2731/
老師問:「小朋友,你知道平常做麵包的麵粉是哪裡來的嗎?」
學生答:「從冰箱裡來的!」
一段簡單的對話,卻道出現台灣飲食演變與教育現況;如今,台灣已進入米、麥「雙主食」的社會,但孩子對食物背後的來源與產製,卻十分陌生。有鑑於「食物教育是環境教育中與個人切身最密切的一環」,以及全球面對氣候變遷及糧食危機,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和「喜願小麥」團隊合作,在中小學全面推廣「麥田見學」,讓學生親身體驗作物的栽種,從中學習負責、分享、珍惜食物的好習慣;今天就從「麥田見學」導入,如何在課程、日常生活中安排孩子親身體驗的機。
親身體驗學習1:提供動手操作機會,讓學生在玩耍中體驗知識
現在到一般學生不難發現,很多教學方式還是以聽講-背誦-練習-考試在進行,學生完全是被動接受的狀態,「聽」成為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法。但是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,學習都不應是信息的被動者,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,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機會,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操作中自行發現,思索領悟,讓學生在玩耍中體驗知識,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。
親身體驗學習2:營造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,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知識
學生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、有主動探究知識的願望,有積極的學習態度;就算是低年級學生雖然知識結構剛剛建立,但是他們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和想了解一切事物的強烈願望,教師應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,擁有足夠的思考與實踐時間,不斷的從探索中獲取新知識,體驗到實踐與自主探索的樂趣。
親身體驗學習3:精心設計課後作業,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知識
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,結合生活實際,精心設計的以實踐性、教育性、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;以學生主動參與、獨立操作、積極探索為主要特徵,以啟發思維、培養能力,促使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為目的。
另外,家長在家裡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親身體驗,引導孩子學習;例如與其告訴孩子兔子的食性,不如帶孩子直接去餵養兔子,這樣的方法既直接,效果又好。
對於孩子來說,最好的學習就是不斷實踐、體驗。孩子缺乏親身體驗,面對枯燥的一塊概念,孩子可能會失去學習興趣。台灣復臨國際學校課程以引發孩子思考,與孩子互動體驗為目的,孩子在校園有足夠的空間與彈性,但引導孩子學習並僅是學校的責任,也希望家長可以一起加入,並且信任學校。現在就來聽聽家長怎麼說吧>>>
資料來源:網路
留言列表